2025-11-10 09:55:19【岁月如歌】新华路荡漾篮坛子弟情
这是发生在岁月时光里的一则真人真事、一段传奇佳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感叹,让人难以平静……要讲的是上海篮坛一段延续了将近 60年的母子情。
亲切地唤师母吴淑贞“妈妈”,这一唤,就是50多年,这一唤,让她一下有了11个“儿子”。如今,“儿子”都已古稀,一场家庭会议之后,他们商定,每月与90岁的“妈妈”聚一次,每周轮流看望“妈妈”,定期给“妈妈”红包。
吴淑贞就是中国篮坛泰斗田福海的遗孀,去年11月田老过世后,半个世纪前代表中国参加1957年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上海篮球队队员,萌生了照顾吴淑贞的想法。
老队员朱承塘为妈妈夹菜。照片 / 彭幼龙
昨日,是“关怀行动”的第一次聚会,在银河宾馆,儿子们拉着她的手,在耳畔轻轻告诉她:“田妈妈,您有整整一支上海篮球队的儿子,照顾您安度晚年。”
01
拥有11个“儿子”的幸福
一大早,老队长邵冠群骑着自行车,比约定时间提早10分钟到达田妈妈家楼下,田妈妈在窗边守候多时,她特意抹了发油,挑选了件咖啡色毛衣,向楼下的邵冠群挥手示意。以往每次见到孩子们,田妈妈都会忍不住落泪,这一次,邵冠群特意嘱咐,“田妈妈,今天是个喜庆日子,您应该笑得开心才是。”
昨天是一个下雪的冬日,到达宾馆后,与儿子们一一拥抱,田妈妈的心窝暖洋洋。
老队员陈茂麟陪妈妈读报。照片 / 彭幼龙
去年,恰逢上海男篮代表中国参加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50周年纪念日,大家一致决定今后每月聚会一次,在田指导生病期间,聚会地点还被安排在了田指导的病房中。田指导去世之后,大家一拍即合,出资为田妈妈存一笔生活费,平日里轮流陪伴她。田妈妈记得格外清楚,追悼会后的休息室里,她坐在椅子上哭得泣不成声。老队员周明镐走上前,蹲下来,搂着田妈妈说:“田妈妈,您别太伤心了。田指导走了,可您还有我们一个队的儿子。”
昨天,虽然有些队员因故缺席,但都在第一时间送上祝福。当年篮球队的领队程极明寄来了自制的新年贺卡,人手一张,祝福不尽相同。即将被推入手术室的杨伯炎特地打来电话,“田妈妈,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田妈妈果然没有哭,她笑得红光满面,“咔嚓”、“咔嚓”,相机记录下感动瞬间,田妈妈口齿清晰地告诉大家:“为了让你们不要担心我,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02
半个世纪大家庭的温馨
唤吴淑贞“妈妈”已有50多年,这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篮球队组建后,主教练田福海和爱人吴淑贞就将队员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师从田福海后,我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永远不分开。”老队员周明镐说。
当年,田福海夫妇俩住在襄阳路的一间简陋的宿舍里,上海篮球队一到放假,20多平方米的一室户里挤满了人高马大的队员。大家围坐一桌,品尝田妈妈包的正宗东北水饺。
儿子与妈妈合影。前排左起为邵冠群、周明镐、妈妈吴淑贞、王文銮、后排左起为朱承塘、陈茂麟。照片 / 彭幼龙
“我是长春人,包饺子很利索。”田妈妈回忆说:“在过去的年代里,能吃饺子就像是过年一样。看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我心里就开心。”
在上海队的主场卢湾体育馆,田妈妈是忠实的球迷。“其实,我既不会打篮球,也不懂篮球。但我就是迷篮球,喜欢看孩子们打球。”田妈妈坦言。
如今聚会,大家轮番坐到田妈妈身边,替她夹菜,一对一聊天,有说不尽的话,让他们重拾昔日的美好记忆。
女主内,男主外,田妈妈负责后勤,田指导带队训练。他不仅是严师,更是慈父。能走上篮球之路,老队员王文銮对恩师感激不尽。1952年,当他刚入选上海队时,基本功不够扎实。“田指导主动给我开小灶,每天清晨从跑步开始,田指导陪我训练、手把手教我打球。”说到这些,王文銮放下碗筷,滔滔不绝,“恩师的教诲,一辈子都忘不了。”
老队员朱承塘插话道:“在生活中,田指导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有一回,趁田指导半夜上厕所,我们在他的蚊帐里放了被切开一半的人体模型,把他吓个半死,笑死我们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回忆当年趣事,不仅仿佛又回到了青春的年代,而且老队员们眉宇间还流露出对上海篮球队的依恋。
03
一辈子的回忆存心中
渐渐地,午餐成了抚今追昔的茶话会。讲述当初的篮球信念,回顾当年的篮球趣事,田指导永远活在大家心中,是大家一生的骄傲。田妈妈则笑眯眯地听故事,眼前浮现出记忆的画面,仿佛田指导又回到了身边。“就这样陪田妈妈说说话,给她带来莫大的快乐。这才是今后我们照顾田妈妈的首要任务,要让她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心里头不觉得孤单。”邵冠群强调说。
1957年上海男篮代表中国参加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前排为杨伯炎(左一)、陈茂麟(左四)、主教练田福海(左五)、邵冠群(左七),后排谢锦生(左一)、周明镐(左二)、张宏达(左三)、乌维培(左四)、王文銮(左五)。(资料照片)彭幼龙
若问谁是中国最出色的篮球运动员?大家一致表示,“非田指导莫属。”田福海的独门秘籍“福海球”相当厉害,开创国内勾手投篮之先河。这些田福海的弟子,无不得到他的真传,使得这一左右手皆能勾手投篮的技术,得以继承。
若问谁是中国最出色的篮球教练?大家的回答依然是“田指导”。在田福海的带领下,上海男篮成为当时上海滩万人迷。为了看一场男篮比赛,球迷必须提前一天通宵排队买票,买票队伍从陕西路上的卢湾体育馆一直排到南昌路。买不到票的,干脆站在体育馆外听篮球,比赛现场传出来的声音,场外的欢呼声更是震彻整条马路。
老队员陈茂麟说:“大胜之后,同田指导一起在马路边吃上一碗1角5分钱的菜肉馄饨,是我们师徒间对篮球最美的回忆。”
04
畅所欲言忆往昔
16页手写稿,记录了上海体训班篮球队成立的故事,这是82岁的老队长邵冠群精心编写的,他复印近40份,发到在座各位的手里,邵冠群告诉大家:“未完待续,今天,请在座各位畅所欲言,尽情回忆,我会补充到这份材料中。”
一箩筐的回忆,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说开去。
南昌路57号(原法国中学)的三层楼小洋房里,上海男女篮诞生了,那里是他们训练和生活的地方。
1952年奥运会中国男篮部分成员,张长禄(前排左三)、程世春(后排右一)、白金申(后排左一)、李汉亭(后排左二)、王元琪(后排右一)、周宝思(前排左一)、田福海(前排右一)。照片来自网络
还记得,淮海路的街坊邻居,几乎人人都叫得出这37名运动员的名字。“每逢比赛,我们从南昌路步行20分钟到上海体育馆,一路唱着歌曲,可精神、可自豪了。”谢蕴怡说。
还记得,在陕西南路141号上海体育馆(现巴黎春天百货),几乎每隔一天,就有一场篮球比赛,近2000张座位,座无虚席。“看我们的比赛,买票是要通宵排队的。观众们使劲跺脚给我们加油,地板都被踩坏了。”绰号“小阿弟”的朱承塘说。
还记得,乌维培收到国家队的邀请函,田福海为了将他留在上海队,做了3天的思想工作。“感谢田指导,幸好留在上海,我收获了美满的爱情,和女篮队员王诗珮携手共度53年。他是我们的红娘。”
说得还不够尽兴,陈茂麟亮出一张老照片,那是1957年上海男篮代表国家队,去巴黎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合影。“在田指导的率领下,我们赢了巴西队,最终获得第五名。”这是大家最骄傲的回忆。
93岁的田妈妈不仅记得住全队的名字,还记得以上这些故事细节,因为生活在浓浓的亲情中,身心当然健康。
05
薪火相传 继往开来
篮球薪火,一代传一代。王诗珮感慨道,“我原本已经拿到了上海水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上海女篮的一员,没想到,篮球成了我毕生的职业。”后来,她和队友还曾受邀参演了电影《女篮五号》。
田福海教授在做示范动作。照片来自网络。
这批集训班的队员,在退役后,纷纷执掌起教鞭,活跃在各体校篮球队中。
上世纪60年代,沈恒淑身为青年队领队兼教练,上门家访,劝说方凤娣(姚明妈妈)加盟。
徐为丽作为市少体校篮球班班主任,将十五六岁的丛学娣招入麾下,并给她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在你的面前,有两条路:一、继续打球,好好训练,我就让你当队长;二、放弃篮球。”从那时起,丛学娣才严肃思考起了未来的篮球职业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步骏成为上海青年男篮一员。他的教练贾钦昇、杨伯炎,常常给他讲田福海的故事。“我们这批人,从小看朱承塘、邵冠群的球长大,而田福海老前辈更是我们的偶像。”因此,当乌维培致电步骏时,他毫不犹豫许诺:“从今往后的聚会,我都要参加。”
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体科所工作的谢蕴怡,牵头做全国篮球系统训练教材的课题,成立了一支苗苗队。“我家住4楼,姚明一家住6楼。姚明刚上小学时,大方送他来队里接受了一段时间的篮球启蒙教育……”
姚志源、李秋平、王群……但凡上海篮球界响当当的运动员,几乎都师从这批篮坛元老。上海篮坛接力棒,就是这样,从上海男篮第一位主教练田福海的手中,传递下去的。
06
吴淑贞:上海是我家
1952年开始,上海男女篮在中外叱咤风云。上海男篮曾在主场,将前苏联教练率领的国家队打得落花流水。上海男篮曾代表中国大学生队参加国际比赛,获得第五名的成绩。
60年过去了,大家心里都清楚,聚一次、少一次。
一周前,乌维培、邵冠群等人开了次会,随后,列好一张名单、逐一写完请帖、找人制作席位卡,订一个篮球式样的蛋糕,再打一圈邀请电话,将60周年聚会安排得井井有条。
那天一大早,田妈妈兴高采烈地抹了发油,戴上一条精心准备的丝巾,等着乌维培夫妇去接她。
邵冠群则早早地等候在中山公园地铁站,同弟子沈昕及其爱人会合后,坐二号线到终点站后,打车去青浦区的敬老院,将88岁高龄的篮坛元老王灿华接到市区,路上花了一个多小时。
“我们是一家人,是兄弟姐妹,做这些事情,再正常不过了。”乌维培说。
正因如此,唤吴淑贞一声“妈妈”,一唤就是60年。队员们每隔一段时间,会自发去看望她。田福海过世后,田妈妈的外甥女和外甥都曾邀请她去广州或辽阳共同生活。但田妈妈婉拒说:“我随田福海来上海60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这里,有那么多的子女,我离不开他们……”
07
师恩难忘 永远的“妈妈”
田福海是在2007年10月逝世的。2008年1月,上海男篮在聚会中达成共识———每年给田妈妈过生日。3年多来,这批男篮队员中,周明镐和杨伯炎先后过世,然而田妈妈膝下的子女,却从原先的11个,增加到了近40个。甚至两位和田妈妈年纪相仿的前女篮队员,也都亲切地唤她“田妈妈”。
一九五二年上海体训班女篮合影,前排右起:王诗珮、陈文琰、沈素琴、谢蕴怡、黄明媛,后排右起:朱亚爱、王慧珠、汪兴华、盛丹妮、徐建华、龚文珍。(资料照片来自网络)
六十年后女篮再相会,右起:徐建华、汪文娟、谢蕴怡、王慧珠、黄明媛、王霞飞、王诗珮、沈恒淑、王灿华、盛丹妮、王佩珍。照片来自网络
1958年,田福海短暂执教女篮,在短短一年内,就带领女篮获得全国亚军。“田教练是我们女篮公认的福将。”沈恒淑说。葛幼幼由于膝关节受伤,早早离队,在田福海手下只打了几个月的球,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她旅居美国后,每年回国一定会去探望田福海教练。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上海女篮而言,无论田福海执教的时间是多短暂,田福海对她们一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午宴尚未结束,大家纷纷起立,争相同田妈妈合影留念。她们都已白发苍苍,甚至有人已在敬老院生活,但吴淑贞,永远是她们的“妈妈”。
08
生生不息的“灌篮情”
上世纪60年代末,在乌维培的组织下,上海元老篮球队正式成立,一代又一代的老篮球人在此交流切磋。
1989年,乌维培夫妇移民美国,随后他结识了世界华人篮球比赛的组织者,帮助元老队每年得以参加该项赛事。“元老队先后拿过5次冠军。而且,元老队成员以75岁的队员为主,但他们执意要参加65岁年龄组,很不容易。”乌维培很是自豪。由于元老队这些年缺少赞助,很难维持租场地和参加海外赛事的费用。
每一次相聚,“儿子”都要拿出老照片给田妈妈看,重温昔日的温暖。
如今,田妈妈惊喜地发现,膝下的子女,越聚越多,越来越年轻。
今年9月,身在美国的乌维培突然接到一个电话———上海元老队因资金短缺而濒临解散。心急如焚的他赶紧给两位经商的弟子打电话,一位当即送上3万元现金,赞助球队参加下月在印尼举办的世界比赛,另一位立马掏出腰包,拿出聚会费用,给老队员们提供一个和田妈妈聚会的平台。
从今往后,男篮元老们,每周还会相聚到一起,打一场球;女篮元老们,每隔一段时间相会在一起,吃大锅饭、打一场牌,感觉回到60年前的集训时代。田妈妈也会不断收获满满的爱。
全文完
【外一则】
重逢,相隔了半个世纪2007年10月19日15:29 新民晚报
今天是“敬老日”。昨夜,一群古稀老人相聚沪上,他们耳聪目明、身板硬朗,抚今追昔、谈笑风生。这是一次特殊的聚会——参加巴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50周年上海男篮老友会。
重逢,相隔了半个世纪。50年的沧桑,岁月如刀,风霜刻骨。当年身手矫健、活跃在上海篮坛风华正茂的年轻健儿,今日已成了鬓发染霜的老人。旧友相约,既有故人在上周刚驾鹤西去,也有同伴不远万里从美国返还。他们缅怀逝者,祝福健者;忆峥嵘岁月,驰骋赛场;溯纯真年代,事业有成。
随他们追忆往昔,我们撷取了那些记忆里枝繁叶茂的人生片断,在方寸之间的黑白相片里,仿佛还能闻到当年塞纳河畔的浪漫气息……
打得巴西球员痛哭
1957年,经国家体委和团中央研究决定,由上海组队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篮球赛。作为新中国上海第一支出访西欧的篮球队,他们不负众望,在参赛的13支球队中取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其中战胜巴西队的一场比赛堪称经典。
当年的巴西男篮是世界前三名的强队,参赛的球员中有4名巴西国家队队员。在与
中国队赛前,巴西队一路过关斩将保持全胜,是夺标大热门。对此,中国的初生牛犊们并没有怯场,他们详细研究了对手,在心理和谋略上抢得先机,一举攻破巴西队的城池。当时,爱国华侨纷纷跳进场内,兴奋地将主力队员抬起来绕场一周。巴西队由于这场失利失去了夺冠的机会,
中锋桑托斯伤心得坐在地板上抱头痛哭。赛后,连美联社的记者都来询问中国队教练田福海:你们的投篮是怎么练出来的?
球员友谊温暖人心
出国,在那个年代是件不得了的大事。当年这支中国篮球队在出访前做足功课,从队员着装到球队准备小礼物,精益求精。这些装备不但让中国美男子们风靡赛场内外,还为球队添了人缘。
在那届比赛上,中国篮球队的着装最挺括,“我们的西装是各支球队里样子最好的,” 当年的队长邵冠群津津乐道,“因为每件西服都是在南京路上的'培罗蒙’里量体裁衣、手工制作的,选料也讲究,我们穿着这套西装在欧洲大出风头。”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年中国队员穿的白色镶嵌红线条的“回力”高帮球鞋也为外国球员所觊觎。一名西班牙球员在彼此相熟后,拿着印有斗牛规则的红绸想要换一双球鞋。
球队带去许多精美的工艺品和小礼物,最多的是北京制的“和平鸽”胸章。在一日三餐的用餐时间和与一个宿舍大楼的邻居们交往中,中国球员们主动交换和赠送礼品,“和平鸽”飞遍了各国代表团,向世界人民送去中国人民的真挚情谊。
神秘女郎大胆求爱
一位年轻貌美的神秘女郎的出现,书写下这支男篮出访间一段风花雪月的片段。
自打球队在访问匈牙利布达佩斯时打了一场友谊赛后,便有一位匈牙利女郎不时现身在球员们的身边。有时,她在用餐的饭店里,点一杯咖啡隔座相望;有时,她一路追随至球场边,独自观望。她衣着亮丽、发型别致,让人过目难忘,但特立独行的跟踪方式,却让球员们十分警惕:她是什么人?有何目的?
谜底在球队即将离开布达佩斯这天揭晓。“神秘女郎”情急地找到匈牙利的陪同人员,一把拦在了一名俊小伙的面前,在她爱慕的眼神里,翻译告诉中国小伙:她是位大学生,喜欢中国,对你十分爱恋,想跟你回国。
对这段回忆,当年的俊小伙乌维培依然印象深刻:“才20岁出头的毛小子,哪里见过这种场面,我吓得赶紧婉拒了她,逃回宾馆去了!”痴心的“粉丝”,直到球队的大巴驶离旅馆时,还依依不舍地在马路对面目送汽车远去。
酒过三巡,往昔的事上心头。虽然年华已逝,但回忆里,那曾经年轻的容颜永不消逝。
本报记者俞剑
老友相聚,抚今追昔,前排左起为凌克晨、程极明、邵冠群、周明镐、王文銮,后排左起为陈茂麟、朱承塘、谢锦生、杨伯炎、贾钦昇。照片 彭 幼龙。
参加巴黎大运会的上海男篮与外国友人合影。前排左起为王文銮、张宏达、乌维培、陈茂麟、主教练田福海,后排左起为杨伯炎、谢锦生、贾钦昇、朱承塘、张甡源。(资料照片)一身洋装,风华正茂的上海男篮,左起为杨伯炎、陈茂麟、朱承塘、张宏达、张甡源、谢锦生、邵冠群。(资料照片)
在巴黎大运会上,上海男篮九号谢锦生在防守波兰队的进攻。(资料照片)
上海男篮一队简介
田福海执教的上海男篮一队,队员有邵冠群、王文銮、乌维培、陈茂麟、杨伯炎、周明镐、谢锦生、贾钦昇、朱承塘等人,他们在巴黎世界大运会上为中国篮球赢得荣誉。退役后,他们依旧活跃在各自的篮球岗位上,有的担任上海男女篮、高校、化工局等篮球队的教练,其中不少人还参与编写篮球课本。
半个世纪过去了,他们步入古稀,珍惜共同拥有的时光,约定每月一次聚会。平日里轮流探望吴淑贞,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用自己微薄的力量,聚沙成塔。
其中,不少身板硬朗的老人还组织参与了上海元老篮球队和古花篮球队。去年,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全球华人篮球比赛中,上海百利安元老篮球队一举夺得65岁年龄组冠军。
原上海男篮队员乌维培这么怀念起自己的恩师:
我是18岁入选上海篮球队,当时田福海指导就是我们的教练。他技术全面,战术意识极强,而且有一门独特的功夫,就是“福海球”。他曾跟我说过,在解放前这招勾手投篮是秘不传人的,怕给别人偷学,他自己经常在深夜月光下苦练,最后逐渐练出火候,成为了“福海球”。
四十多年来,田福海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篮球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研究人员,为我国体育与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而获得了原国家体委授予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证章和证书,并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新中国篮球运动荣誉奖”。
2007年,田福海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4岁。